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是开始,不是结束 (第2/2页)
笔在纸上划重点,“来,跟着我一起听,听到数字和人名时,立刻记下。” 我全神贯注地盯着题目,但耳机里的语速太快,我只能抓住几个零散的单词,剩下的部分全靠猜。 “Don’t guess,” 她忽然停下录音,声音淡淡的,却带着一种让人无法反驳的笃定,“语言学习不能投机取巧。你听到的和理解到的,必须真实。” 她重新播放录音,这一次,她在每一句结束后暂停,用笔轻轻点着纸上的词汇:“听到‘exhibition’了吗?它和‘art gallery’是同义替换。你得学会用关键词推测意思,而不是生搬硬套。” 每次上口语课,我都觉得心里打鼓,尤其是当她用那双清冷的眼睛看着我时。 “Describe a person you admire.”她翻开课本,示意我开始。 我大脑一片空白,只能随便扯了一个人:“I admire… uh… my grandmother.” 她没有评价,只是点了点头:“Why do you admire her?” 我绞尽脑汁,组织了几句磕磕绊绊的话:“She… um… is very kind, and she always helps people.” “Okay,”她轻轻合上书,“你说得没错,但这段回答太泛泛了。试着用一些具体的细节,比如,‘She volunteers at a local community center every week.’” 她边说边写下这句话,我盯着那一行字,突然觉得,语言的力量远比我想象得更大。她的教学不仅是在传授技巧,更像是一种将我的视野从狭窄推向开阔的过程。 文怀珺的英语无可挑剔,甚至带着一种不属于课本的优雅。有时,她会在上课时顺手引用几句名言,比如莎士比亚的:“What’s past is prologue.” 她用这句话提醒我,雅思的学习只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结束。 偶尔,她也会谈起她的留学经历。 “你知道吗?在国外,语言的意义不止是沟通,而是文化的窗口。如果你用一句地道的表达方式,别人会觉得你了解他们的世界。”她说这话时,目光望向窗外,像是想起了某段不愿轻易提及的往事。 我开始意识到,我对她的感情,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 最初,她只是我的老师,一个比我年长十二岁的长发女人。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目光越发离不开她的身影。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甚至她无意间的笑容,都成了我心里反复咀嚼的部分。 有时候,我甚至会怀疑,这样的感情是不是错的。但只要想到她的温柔与坚定,我便无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