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用数字说话--关于简体字的若干事(至第三节上) (第4/5页)
事物,会需要更多的字与词,来描述身边的世界。 细节的雕琢,既是为了更准确更规范的界定下一个字的写法,也是为了适应大量新事物的发现,新名词的使用。很多过去合用的字被分解开来,各自成为独立的新字,(比如说爱,在最早的时候,它还曾经和“图暂缺”这个字同体,但随着发展,这个创造失败了,被大家放弃了,于是沉入了字墓,除了如我辈这样闲到蛋痛且有考证癖的病夫外,再便很难有人还记得它们的存在。)之后,一代代的使用者们又给它们加上种种新的细节,有的失败了,有的消亡了,也有的,得到了公认,最终成为官方认可的字体。 繁化。 繁化的本质,其实是总字数的增加、总信息量的增大。 但汉字走得不仅仅是这条路。繁化之外,还有简化。 上边我们已经欣赏到了楷书的爱,而就在它旁边,那个草书的“爱”,堪称是对由金文到楷书的“爱”的变化的极大的反动,仅仅用了六笔,而从笔锋的连接上,我们更可以明显的看出,动手写时,绝对要不了六笔。 不过,这是一个太过激烈的反动,如果我们不特别说明的话,无论平时是习用繁体字还是简体字的朋友,相信都没有几个能够认出这是爱字。 不过没关系,我相信,无论平时是习用繁体字还是简体字的朋友,也都基本上会同样认不出从金文到隶书的那几个爱,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仍然是中国人,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根从汉朝未年就开始被切断了。 还是回到草书的话题上来,字终究是工具,无论简化的效率有多高,但如果简化到了几乎等于别一种文字,逼着人要从头学起,那步子就迈得太大了。 所以,正如我们在第二节里已经介绍过的一样,在出现草书的时候,也出现了行书,一种比草书更好认,比楷书更好写的字体。 上图中的最后一个字,就是行书中的爱,同时,相信大家也能够毫不费力的就认出来,这就是爱啊,今天我们在使用的爱。 ……没错,这也就是本朝简化字时的一个基本原则,述而不作。 不过这是后面几节才会重点展开的内容,下面,让我们来继续回顾汉字的繁与简吧。 ***** 最早的汉字,是纯粹的象形字。 不过这当然是废话,所有真正古老的文字,在一开始都是象形字。 象形字是人类文明的发端,但人类不能永远停留在发端,随着文明的发展,更多的字符被创造出来,更多的创字方法也被总结出来。 东汉年间,有一位叫许慎的人,他写了一本书,叫《说文解字》,直到今天,这仍然是任何研究古文字的人都不能绕过去的书,而或者我可以把话说的更刻薄一点,没读过这本书的学人,我很难认为他的观点在中国古文字研究的领域里能有什么价值。 许慎总结了前人的观点,按照《周礼》的说法,明确了“六书”的概念,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个说法基本被沿用到了今天,目前“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的分类法,与之几乎完全一致。 这其中,象形字是最古老的字,比如日与月,比如山与水,所有的象形字都是独体字,而多数独体字也都是象形字,这是先民们最早认识和总结的世界。 指事字,是一个相对有争议和相对模糊的概念,是历代学人们争论最激烈的领域。这里只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如“上”、“下”、“本”、“刃”等,望而生义,而又不对应于具体形状的字,就是指事字。指事字也同样都是独体字,他们和象形字一样,是汉字中的先祖,是最古老的那一批单字。而显然不是巧合的一点,这批字也是平均笔画最少,最为好写,历朝历代中字形变化最小的单字。 会意字,是合体字的开始,也是汉字繁化的开始,用一个以上的独体字,或由独体字变化而成的形符,来组合产生新的单字。一个大家经常在武侠小说中见到的短句,“止戈为武”,就是最早的会意字之一。 形声字,同样是合体字,但是由形符与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