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第6/9页)
于心底,第一次,他突然对“战斗”这玩艺有了一些莫明的渴望,第一次,他忽然觉得,眼前的鲜血并非是如此可厌。 当云冲波怔然于战场上时,萧闻霜也同样在观察着。 虽然担心云冲波,却不又愿太拂逆了他的意思,同时也及想搞清楚这新势力的底细,萧闻霜快马驰下,但并没有紧紧跟住云冲波,而是在一个踞他不是很远的地方虚虚掩护着他的侧后方,同时,也把握这处身阵中的机会,去观察着这支部队的一些细节。 很快,她已看到了一些云冲波没法看懂的东西。 (衣着,以及面部的一些特征…这些人,好象是屯戍卒啊?) 所谓屯戍卒这名词,在最早出现的时候,指的乃是一支始终也负有污名的军队,但,时至今日,它所代指的便不过金州本地的一族原住民而已。 九百年前,平江萧家第三帝,帝白冶北征项人受困,赖从臣孙亮以幻体舍生救回,始痛下决心,改注文治,大兴内政,立“不兴兵革”之誓向天,但金州僻处西北,原是诸吴旧地,夏民极少,朝中也不免有“吾弃彼取,久而不附”之忧,后来便有人进言,立“屯戍”之制,使军生息于斯,耕作于斯,衍孽于斯,使军民合一,自供其粮,一不烦中原牛马劳顿,二不虞吴项回侵,且长此以往,与彼地土著数代通婚之后,子女不可分离,血缘不可复辨,民心自然附夏,如是数代,自可使金州永为夏土,再不容吴项回占。 据《平江书》所载,是时也曾有人质疑:云屯戍之卒能有多少,以投金州,不过一木入林,焉能夏化彼处土著?还是当时的琅琊王家之主王潜之力挺其议,道是人不在多少,在乎道胜,以中原人物精华,数千年风流所积,岂有反为蛮夷所化之理? 是时,朝中纷议,主屯戍者极孤,便护国文武世家之丘敖两家亦非其说,王潜之独排众议,泰然曰:“人之欲,皆悦美而恶丑,皆悦便而恶烦,今以大夏文明西投,彼处百姓见识,即得比较:纵未化边夷,焉有识大夏耕种烹治之途而犹爱茹血rou食者?焉有识大夏桑麻织作之法而犹爱披皮负毛者?焉有识大夏女子歌舞之妙而犹爱粗丑蛮姿者?焉有识金饰铁器之用而犹爱石刀木犁者?夫先王有云,化边夷者,歌舞胜于干戚,诗书胜于刀兵,今屯戍彼地,正合圣人之道,乃便民安边,万古策耳,虽握发急行而犹嫌其迟,岂可复三议糜时?!” 史载,当日殿上“众皆沮不能言,帝然其议,行之。” 其后,前后十五年内,计有总数超过七十万的民众及军人被迁向金州,屯田而居,自此为金州之民,皆以“屯戍”称之。 是时,金州北僻,水土凶恶,民不愿往,首往者皆为凶恶之徒,遭收捕后强遣西来,或是为避祸而主动投军屯此,故声名极是不堪,一时有“好铁莫打钉,好男莫金兵。”之语,直到数十年后,首批屯戍卒渐渐生根发芽于斯,朝中大员西行查看,归帝京面奏时犹有云“概皆盗匪凶悍之徒也。” 此后光阴如梭,近千年一闪而过,金州虽犹遭异族窥视,但正如当初王潜之所料,随着这批人的开垦生息,金州本地民心渐渐归夏,项人虽然屡屡入寇,却只能掠取,不能复设为牧,更不能夺民众向夏之心。而过去每每成为异族攻掠帝京之基地的金州一地,更成为了夏人抵御吴项诸族的第一波缓冲地。 以此而计,屯戍卒实有大功有夏,但,因其最早出身的不堪和与金州本地原往民的累世通婚,却使其始终也受着种种的歧视,除了子女在入试,迁徙等事上的种种不便之外,更被内地夏民视低一等,一直都不被当作纯正的夏人,没法得着平等的对待。 (这个家伙明显是中原贵胄,却收聚了这许多向来为贵人不齿的屯戍卒作部下,从来没听说过有这样的事情,他到底是什么来头…) 狐疑着,萧闻霜将马缰扯了一下,慢慢的走向云冲波和那男子。 此时,谷外的战斗已渐有结局,虽然没能实现里应外合的目标,但面对一早便濒临崩溃的黑水兵,那些项人仍是取得了完全的优势,在那无休止的冲击之下,黑水军的阵线再没法支持,开始渐渐崩坏。 此时,谷内的项人已几乎被那男子的部下全部杀尽,见到这,兴奋的黑水兵便不自由主的开始后退,向这男子的阵线退来。 冷笑着,那男子不发一言,将槊横着马上,默默的注视着。 身边,开始感到气氛不对的云冲波极为困惑,却又说不出不对到底在什么地方,只能呆呆的看着。 猛一惊,他终于发现到在适才一直都没有被运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