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2节 (第2/4页)
增产十斤,一万亩增产那就是十万斤。假设兴汉军治下的荆州和益州引种这些良种作物,不言而喻对于粮食产量增加具有何等意义,这样的革新无论怎样加以歌颂都不为过。意识到陈凉吩咐的事情可能有了眉目,宁采臣心潮澎湃,勉强压抑着那颗砰砰乱跳的心,派人找到了在附近田地里施肥的一名老农。 见了这位本地农夫的面,宁采臣马上客客气气地施礼说道: “这位老人家,不好意思打搅您了。敢问老丈,这田里的稻种是从何而来?” 这名五十多岁年纪的老农夫赤膊着上身,他的下半身只穿一条牛鼻裈,头上戴着竹篾编成的斗笠,不显瘦弱的身躯被阳光晒成古铜色。 闻听宁采臣的问话,刚放下手里粪勺的老农露出了憨厚笑容,说道: “哦,俺们都是从镇上农资站赊销来的。” 猛然听到一个陌生的名词,宁采臣楞了一下神,跟着追问说道: “农资站?那是何地?” 这时,老农打量着对面的一行人,像是恍然大悟般指点着说道: “噢,俺知道了,你们都是外地人吧!” “是啊!我们是从荆州远道而来。” 宁采臣的彬彬有礼博得了老农的好感,他颔首笑道: “呵呵呵呵,农资站是专门售卖种子、农具和肥料的去处,俺们本地人凭着保甲证赊欠下来,秋后以后再用收上来的粮食偿还。” 闻听此言,宁采臣已经知道该怎么着手了,再度躬身施礼向老者道谢,说道: “谢过老丈指点,小子们就不打搅您了。” 转身离开梯田,宁采臣低头沉思不语,精力充沛的杨毅则拉着身边的一位同僚开了腔,说道: “我说鲜于大人,咱们这一路上你都一声不吭的,难不成是有啥心事?” 陡然被杨毅这个楞头青点名到了自家头上,鲜于闵在惊异之余,只好哭笑不得地说道: “非也!在下本就不通农桑稼樯之事,再者,再说此行宁参军才是做主之人,在下也不便开口啊!” 杨毅这个大大咧咧的家伙是天生自来熟,他不依不饶地拽着鲜于闵,辩驳说道: “哎,鲜于大人此言差矣。你我同在兴汉军中效力,自当精诚团结辅佐大将军共谋大业才是,岂能如此蝇营狗苟不求上进呢?” 闻声,已经被杨毅弄得没了脾气的鲜于闵,这时唯有连声附合说道: “杨裨将教训得是,在下确实没多大长进。” 鲜于闵之所以如此态度消极地对待公务,原因很简单,他的家族在位于河水之北的河内,妻妾子女也丢在了岭南。 分处这南北两地的亲眷同族皆是生死不明,只留下鲜于闵孑然一身,他终日里老是一副意兴阑珊,郁郁寡欢的模样也就可以充分理解了,遇见这种倒霉事,提不起精神也是人之常情。虽说陈凉早前为了笼络示好这位秦军宿将,不惜放下身段替他做媒迎娶了出身荆州望族的几名女子为妻妾。然而,鲜于闵面对着人生的态度还是很消极。尽管没有作出反对兴汉军的行为,但也谈不到出力卖命,纯粹是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 诚然,天底下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活人多得是,可惜人才难得。在争天下的紧要关头,统领一军的将领能力高低,绝对是一件生死攸关的大事。 前番,鲜于闵虽败于兴汉军手下,被叛军擒下献于陈凉马前,那也是非战之罪。无论把谁搁在那个受气包的位置上,也很难有所作为,这不能算是鲜于闵的过错。故此,陈凉在深心里始终希望打动鲜于闵,让他死心塌地替自己卖命,只是一时之间还找不出合适的切入点来说服他。这次特为派了鲜于闵随同宁采臣一道前往霍山考察,陈凉是打算借用那边开放多变的社会风气,刺激麻木不仁的鲜于闵,冀望着重新唤起他对未来生活和前途的渴望。 在九峰镇的街市上,一家卖酒酿的店铺门口,两个看似游手好闲的中年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