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100 (第2/2页)
民众议论诗书,主要是不许民众以古讽今。于是胡亥从咸阳派出十支官员队伍,也不采集诗句了,改为采集民间风俗,名为采风郎。他自己也混在其中,以采风郎的身份,巡视天下。按照计划,帝王的銮驾会在晚于他三日,从咸阳沿驰道出发,由左丞相李斯陪伴,底下无人知晓车上是空的。而胡亥本人,则早已以采风郎的身份,走在前面。这时候,就要感谢先帝信奉方士之言,隐匿行踪,使得文武百官,都摸不透帝王所在,到胡亥也保留了这一传统。出行之前,李斯与胡亥商量,“这第一站,陛下您想先去哪里看看呢?”胡亥端详着秦朝堪舆图,道:“我朝立足之本,在关中沃野千里,朕出行,当先在关中仔细查访。”李斯与胡亥的目光落在地图上同一处地方:郑国渠。郑国渠,是以人的名字命名的。修渠人的名字就叫郑国。郑国原本是韩国人,作为间谍来到秦国,想要通过让秦国兴修水利的办法,削损秦国民力,减弱秦军战斗力。那是秦王政元年,嬴政只有十三岁,还是吕不韦当政。吕不韦商贾出身,有种天然的文化上的不自信,很愿意做能流传千古的事儿,比如使人作,比如兴修渠道。郑国修渠过程中,做间谍的事情曝光了。事件曝光之时,嬴政刚刚亲政,被利益集团裹挟,不仅要杀郑国,还要驱逐在秦的六国之人。因为郑国一句话,先帝免了郑国死罪,并最终修成了郑国渠。郑国当时说,“我来修建郑国渠,不过为韩国续几年国运而已,却是为大秦立万世之功。”郑国没有吹牛。修成后的郑国渠,能灌溉关中四万顷田地,出产粮食可以供给秦国六十万大军,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后勤基础。胡亥出巡,怎能不去的帝国粮仓看看呢?第74章关中的重要性,不只在粮仓这一点。国都咸阳地处在关中,胡亥这皇帝要想坐稳,一定得安抚好关中黔首。在他之前,因为没跟国都百姓搞好关系,而被群众逐出国都的君主也不是没有。西周的周厉王就开创了历史先河。周厉王为了改善朝廷财政收入,把京畿的山河湖泽都划为天子直接控制,不许国都平民进入打猎开采;又派出秘密警察,查到背后诽谤天子的平民就斩杀了,使得人民道路以目——当时的大臣召公虎劝周厉王,还留下了千古名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没过几年,镐京老百姓受不了了,发动暴乱,把周厉王给赶出了王宫。周厉王一直逃到彘,从此成为了流浪儿。说起来,也是很棒棒了。如果说陈胜吴广是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那周厉王被逐,就是历史上第一次平民暴动。有周厉王之事在前,胡亥刚扑灭了第一次农民起义,可不想一时不查,再弄出个平民暴动来。说得难听点,万一到时候项羽率领各路诸侯杀入关中,这些关中黔首就是胡亥的最后一道屏障。所以安抚关中民心,给黔首发点“忠君爱国”的洗脑包,是胡亥早就计划好的东巡第一站。对于关中,胡亥曾经有两点误解,一则在地理,一则在气候。第一点,不知道为什么,一说起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