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330 (第1/2页)
很难取,究其根本原因,是明太/祖给他儿子们各自定下了不同二十个字,子孙后代要按着辈分、顺序选一字,然后其它按照金水木火土作为偏旁循环选名。开始很不错。太/祖的孙子、重孙子报上名字就知道谁是太/祖哪个儿子那一支。可是随着朱元璋的子孙后代增加到上千人以后,金水木火土作为偏旁的字就有限到不够老朱家的儿孙们用了。解决的办法也是有的,宗室圈出了一些字义好的留给天子一脉,别的人开始还报到宗室取名,后来各个王府干脆要了帝支那一脉保留的字,咱们避开不用这些个字不就可以了?!尽管如此,到了大明二百多年后,不想与自己那一支祖宗重名,但免不了犯了别人哪一支前辈的名,就只能当做不知道了。呵呵,大家都不容易啊。彼此谅解。朱由校就被他儿子这一辈留下预留下来的名字囧的不得了。太子出生,宗室递上了朱慈燃,这名字很好。朱由校当时是这么认为的。可到了二皇子朱慈焴和三皇子朱慈炅的时候,焴和炅,这两字认识的人就都不多了。朱由校囧囧地认了,反正没人会叫皇子的名字不是。可等到太子登基的时候,朱由校发现,太子就应该用他弟弟的名字啊,不论是焴还是炅都好,起码能让百姓顺当地使用燃烧这个词不是,不用避讳“燃”字啊。皇后从太子开始拿笔写字以后,就为宗室给皇子的取名,对天子抱怨过好多次宗室的权利。直到三皇子降生了,朱慈燃也受尽了燃字的笔画折磨,能把它写在与朱字同样大小的格子里,皇后才抱着三皇子改了口气。“一个比一个的名字好写。还是三郎有福气。”太子点头,“容易的事情留给弟弟,是兄友弟恭里做哥哥该先做的。”朱由校不由地想公鼐把太子教导的太君子了,这可不适合接班做大明的皇帝。而那些做太子老师的朝臣,不停地、变着花样地赞扬太子的仁厚。让朱由校都在琢磨是不是朝臣想夸出来一个仁厚的君主啊。等太子过完八周岁的生日,朱由校果断地把孙传庭和卢象升从北边调了回来,借着然二人到养心殿汇报战事,让三个皇子好好地听了一遍战场上的用兵。让太子对“兵者,诡道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等公鼐致仕之后,叶向高最先发现了皇太子的变化,他心有余悸地试探着向天子提出此事。“叶卿,读书的士子是用教出来的,但是治理国家的皇帝不是太傅教出来的。一味地仁厚,最后不仅会坑了大明的百姓,也会坏了大明朝的根基。你看看历史上那些个得到仁宗称号的帝王,哪一个不是在身后留下了烂摊子给儿孙。”叶向高可不敢苟同天子的意见。“陛下,宋仁宗在位几十年,对朝臣宽厚,虚心纳谏,知人善用,使百姓休养生息,国家安定太平富强。那史上有名的包拯屡屡犯言直谏,仁宗都能虚怀采纳,那是贤主啊。甚至宋仁宗在宠妃张氏为其父谋官,被包拯带着七名言官围堵理论,也没有追究言官之罪。还对张氏言:‘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知包拯为御史乎?’”“叶卿,你看宋仁宗是用臣子的眼光看。而朕是从皇帝的角度看。他对臣子的‘仁厚’也导致了宋中期的‘三冗’问题加重了是不是?若是他果断一些,冗官之事难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