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37 (第1/2页)
缝纫机轧的,平平整整的。三个哥哥脚上穿的鞋子,都是王mama自己做的。一到开会,就带着针线活去。田爸爸批评她说,王mama不追求思想进步。王mama笑着回应道,把你们几个都照顾好了,就是最大的进步。黎元元记得爷爷奶奶那一代沪上知青,除了会轧衣服,在针线活上却不大行。这是因为城里有裁缝,家家户户不用自己动手来缝制衣服。而王mama这套手艺,十有八.九是在山东老家学会的。就像连队里的那些女职工们,很多人都会纳鞋底,做鞋梆子。家里的孩子和大人脚上穿的单鞋、棉鞋都是手工缝制的。还有的,甚至会绣花儿。偶然用碎布头,做一个小荷包,上面绣上几朵精致的花儿,别提有多好看了。而沪上女知青们,还有一道杀手锏。那就是织毛衣。连队里的劳保福利中,普通职工每季度有三双白线手套。而在车间里干活的,每月还能多发一双。那时的白线手套,织得很密,也很结实。如果爱惜一点,一双手套能戴很长时间。于是,就有人把积攒下来的白线手套,一双一双地拆掉,用颜料水浸泡,给白线上了颜色。然后,再给孩子织成小手套、小围脖、小帽子,还有装鸡蛋的小网兜。那时,代销点里的毛线供应量很少,还要凭票才能购买。而自己动手,就能省很多事。于是,连队里的其他女职工也跟着学起编织来。最简单的就是织网兜。在连队托儿所或小学校里,经常可以看到脖子上挂着一只收着口的小网兜,里面装着一枚熟鸡蛋的小孩子。这是过生日时,家里给备的小礼物。即便物质匮乏,可过生日吃一枚鸡蛋却是必不可少的。况且,家家户户都偷着养了几只母鸡,就是为了下蛋吃。而更令人惊讶的是,有些沪上男知青也会织毛衣。并且手速还很快,样式一点也不比女知青差。例如,田根宝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在家里跟着mama学的。家里人口多,mama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一有空就开始织毛衣。自小耳濡目染,也就跟着学会了。他的两件毛衣都是mama给织的,还特意邮寄过来的。而王慧珍,开始并不会打毛衣。她也是后来认识田根宝之后,在他手把手地教导下,才学会的。这些事情,是黎元元慢慢才了解到的。当时,唯有赞叹。在艰苦的年代里,大家丰衣足食的水平不要太高哦。黎元元一边想着,一边背起花书包。她跑到外间,对着大衣柜上的镜子照了照。还别说,王mama的手就是巧,这小花书包虽然是手工做的,可一点也不比买来的差。当然,现在即便是想买也没有卖的。这是一个“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年代,小孩子除了花书包,就是那种帆布的军用挎包,就像伟民哥哥的那种。不过,那都是上学之后才背的。现在去托儿所,背着花书包刚刚好。田伟民在外间听到动静,也跑了进来。看到meimei的花书包,悄悄地撇了撇嘴。女娃娃就爱这个,哪里有军用挎包好看?不过,他嘴上并未说,而是笑嘻嘻地问道:“元元meimei,你要去托儿所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