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123 (第2/2页)
经济刚一活跃,她家就吃到嘴巴里了?还真够先进的。想到此,田根宝也咬了咬牙,打算和慧珍商量一下,也买两罐尝尝。王慧珍下班回来后,听老田一说,就爽快地答应了。家里的经济是紧张,可该吃的时候还是得吃。她让老田给伟波的奶奶寄一点钱,拜托她帮着买两罐,给邮寄过来。几个孩子一听,也高兴坏了。家里马上就有rou松吃了。*在连队里,杨淑芬家一向是沪上知青家庭的风向标。rou松刚一出现,姚爸爸就像个小喇叭似的宣传了一遍。“你们快去买,现在这个东西不要副食票了,味道好得很……”沪上猪rou松,很快就成为连队里津津乐道的美食。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对这种零食垂涎欲滴。先不说rou松的味道本来就很鲜美,光是“猪rou”二字就带给人无限的遐想。更何况,这种rou松可以直接沾着吃,也可以夹在馒头里吃,还可以撒在白米饭上,拌一拌吃。总之,吃起来很方便,也很可口。有条件的沪上知青,就开始给家里写信诉苦。在信里,把自己在边疆的生活描述得一塌糊涂,说“有多长多长时间没闻过rou味了,人都瘦得不成样子了”,反正是怎么夸张怎么来,以此博得家人的同情。而当年来支边的,大多是顶了支边名额,为家里做过贡献的。父母见孩子在外面吃苦受累的,心里一酸,就想在物质上好好补偿一下。于是,经济能力强一点的,就大包大包地买来一堆吃的东西,打包邮寄过来。经济能力弱一点的,就发动留在城里的孩子们凑份子,怎么也要买几罐rou松给寄过去,好让外面的孩子吃点rou。这种风气一旦出现,就刹不住了。因为人都是喜欢攀比的,看到人家有了而自己没有,心理上就会感到不平衡。一时间,沪上知青家里,都吃起了猪rou松。老职工们也很羡慕。这大城市里就是好啊,经济形势刚一好转,这么多好吃的东西就一下子冒了出来。猪rou松,以前连听都没听说过,任谁也想不到会把猪rou加工成这种干渣渣的rou松吧?平日里猪rou多稀罕啊,怎么就这么浪费呢?叹息了一阵之后,就找到关系近的知青,掏出钱来,拜托他们帮个忙,也给捎一两罐回来。虽然这个价格实在是不便宜,可咬咬牙还是想买来尝尝。知青们对这种拜托,自然是有求必应。一是的确想帮忙,二是有一种虚荣心在作怪。作为沪上知青,在引领着风向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家乡而感到骄傲。看看,现在无论是吃的、穿的、用的,哪一样不是向沪上看齐?什么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沪上的牌子都是顶呱呱的,在全国各地都叫得响亮。现在就连小食品都名列前茅了。而接下来的日子,沪上知青们好像一下子就开了窍。于是,往家里写信诉苦就成了必修课。因为他们发现,城市里与农场之间的差距突然变大了。以前还不觉得,以为有高工资拿,比城市里挣钱多,吃得饱穿得暖,条件还不错。可现在看来,城市里的生活上水平一下子提上去了,而农场里却变化不大。知青们聚会时,相互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