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从头再来(20)上山下乡 (第3/4页)
这个地方一个全劳力工作一天的价值折合成人民币大约在三毛五到五毛钱之 间。 安排了这些知青后,下面的生产队就不用再向农场提供劳动力了,但是他们 必须提供知青们的口粮。 这个时代粮食和食用油都非常紧缺,城市里每个成年居民的粮食定量只有二 十七斤,勉强够吃的。 后世的年轻人可能不明白,难道那时的人都是大胃王吗?为什么需要消耗那 么多的粮食?其实道理很简单,人吃饭吃得多是因为没有rou食和其他的食品。 如果油水不足,刚吃饱肚子过不了多久就会饿。 这个年代出门旅行除了带钱,还必须带粮票和油票,否则很难买到吃的。 前进公社下面有八个生产大队,每个大队有四到八个生产队。 这一次几乎每个生产队都分摊到了一两个知青的名额,其中最大的生产队分 到了四个知青。 这些知青平时在公社的青年农场劳动,他们户口却是下放到各个生产队的, 他们的口粮也由所在的生产队提供。 农活特别忙时,生产队会要求知青们回队去参加劳动,一般大约一个月的时 间。 柳侠惠他们来到前进公社时并没有坐火车,而是乘坐学校里派出的五辆解放 牌卡车,行李背包什么的都放在车上一起带来。 一路上虽然很颠簸,但是这么多年轻人挤在一起,打打闹闹,兴致还是很高 的。 学校派来的两个带队干部,一个是男的名叫张学军,另一个是女的名叫郭彩 云。 他们都是三十一二岁,在大学里的团委会工作。 知青们分别管他们叫张老师,郭老师。 郭彩云颇有文艺天赋,嗓子也好,大学里搞文艺演出时通常是她担任报幕员。 一路上每到停车休息的地点,她就带领知青们高唱革命歌曲,极大地活跃了 他们的情绪。 他们唱的都是流行的革命歌曲,有的直接来自毛语录,还有《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和等等。 这些歌曲的歌词用后世的眼光来看都是非常可笑的,不过,在这个时代听起 来却很自然。 在年轻人们的强烈要求下,郭彩云独唱了一首用毛诗词谱写的歌《七律 ,答友人》。 她演唱时有几个字用上了湖南口音,听起来特别朴实,纯真。 当然,也很动听。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柳侠惠和其他人一起围坐在公路旁的稻田边上,闭上眼睛默默地欣赏着郭彩 云的歌声。 等到她唱完时,他发觉自己的眼睛有些湿润了。 睁开眼睛四下一看,不单是他,许多知青们的脸上都挂着泪珠儿。 他们这一批人乘坐的五辆卡车到达前进公社时,天已经黑了。 公社的所在地是一个小镇,叫 做龙山镇。 前进公社从前叫龙山公社,是文革开始后才改名为前进